7月4日至8日,国产视频“又土又潮的乡村CEO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咸宁市通山县隐水村圆满完成“非遗+创新创业”实践活动。这支由3名教师与19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的实践队伍,以“项目驱动+场景赋能+ AIGC 技术融合”的创新教学范式,在数智时代背景下探索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路径,用青春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
一、初入乡土:在对话中锚定“非遗+”航向
实践首日,师生团队首站探访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。传统手工艺的精巧纹样、民间艺术的鲜活表达,让队员们在触摸非遗展品的过程中,直观感受到乡土文化的厚重底蕴与传承使命。抵达隐水村后,一场汇聚多方力量的深度座谈会随即展开——省纪委监委机关驻村工作队、通山县文旅局、大畈镇政府、隐水村村委及本地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,为实践队勾勒出乡村发展的立体图景。
(图1-实践队参观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并进行交流)
座谈会由刘林老师主持,方迎丰、李娜老师详细介绍团队专业优势与实践成果;驻村工作队吴瑞兰以数据与视频结合的方式,拆解隐水村的历史沿革、发展规划及机遇挑战;省纪委监委机关驻村工作队队长周斌分享乡村振兴一线经验,点赞实践队为乡村注入的青春活力;通山县文旅局党组书记徐能林聚焦文旅融合,阐释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逻辑;阳春园、长辉农产品、唐老农食品等企业负责人则坦诚分享产业发展中的“成长烦恼” 与破局思路。自由提问环节中,师生就产业升级、非遗传承、人才留存等议题与代表深入探讨,热烈的思想碰撞为后续实践埋下“问题导向”的种子。
(图2-座谈会现场)
基于初步调研,三位指导教师精准锚定“非遗+”传播策略方向,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小组,分别对接麻饼、溶洞、农家菜、木雕等本土资源,以项目制形式开启深度调研。
二、沉浸实践:把课堂搬进田野,让乡土成为教材
“教室”不再局限于四面围墙——民宿大堂的茶几变身讨论桌,稻田凉亭里回荡着方案推演的声音,乡间小路上师生边走边记录村民的真实需求。“场景化教学”方式让知识与乡土肌理深度融合。
更鲜活的是“多元化导师团”的诞生:村干部用土话讲解村情民意,企业家传授市场实战经验,农民大叔指点农作物生长规律,民宿厨师揭秘农家菜的“独家秘方”。“俯下身才能听得见乡土的心跳”,队员们在与村民的拉家常中,逐渐读懂那些藏在数据背后的乡村密码。
7月5日至6日,指导教师带领各小组分头走访本土企业与文旅项目:在阳春园麻饼工坊,细察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的碰撞融合;在长辉腊肉厂车间,于创始人阮长辉带领下详探企业发展历程与品牌建设瓶颈;在唐老农山茶油生产基地,探究古法榨油技艺的传承与市场化转型困境;在木雕工坊,观摩匠人雕琢通山木雕的精湛技法,了解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与创新难题;在隐水洞地质公园,用镜头捕捉溶洞景观的视觉叙事潜能;在“重走红军长征路”文旅项目现场,思考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路径。
(图3-老师带领同学们深入当地交流)
7月7日,集中头脑风暴后,四组学生信心满满地展开模拟提案。然而,汇报刚进行到一半,问题便集中爆发:有的方案脱离乡村实际,照搬城市品牌运营逻辑;有的创意虽新却缺乏落地支撑,沦为空中楼阁;还有的团队对非遗文化内涵挖掘浮于表面,未能与市场需求形成有效衔接。
方迎丰老师率先直指核心:“做乡村项目,不能用课本理论硬套乡土现实,要先搞懂村民想要什么、市场需要什么。” 李娜老师则聚焦方案结构,指出“传播渠道选择与目标群体错位”“预算规划脱离乡村产业现状” 等具体漏洞。刘林老师更强调:“你们是乡村CEO,不是象牙塔里的策划师,方案里要有泥土味,更要有可操作性。”
(图4-学生集中讨论与制定方案)
一连串直击要害的点评,让原本斗志昂扬的学生们备受打击,不少人脸上露出沮丧神色。但短暂的失落过后,在老师“问题即是成长契机”的鼓励下,大家迅速重整旗鼓。深夜的村委会灯光通明,队员们围着电脑反复修改策划案。删改间,那些过于理想化的表述被替换成贴合乡村现状的务实规划,字里行间逐渐褪去青涩,多了几分对乡土需求的深刻洞察与责任担当。
三、路演亮剑:学生化身“乡村CEO”,方案接受乡土检验
7月8日的结课报告会上,一场别开生面的“项目路演”精彩上演。评委席上,镇村领导、企业家、乡贤代表组成“乡村评审团”,而学生们则化身为运筹帷幄的“乡村CEO”,交出四份凝聚心血的策划方案:
第一组以当地传统美食“麻饼”为切入点,巧借“画饼”创意为隐水村麻饼产业发展破题探路,让百年手艺接上“Z世代”地气;
第二组聚焦隐水洞这一核心自然景观,以溶洞内形态各异、充满奇幻色彩的怪石景观为创作原点,运用年轻人熟知的“上热搜”传播逻辑,搭建起乡村特色景观与大众关注度之间的连接桥梁;
第三组将目光投向隐水村的饮食文化,通过系统梳理特色农家菜、节庆宴席等饮食谱系,提炼出“隐水一桌菜,悠然乡土情” 的核心概念,以美食为情感纽带串联起乡村旅游产业链;
第四组以 “隐水福雕记”为核心创意,将通山木雕非遗技艺与隐水村的“福气文化”深度融合,创新性提出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价值的文创品牌设计及运营方案,打造“可带走的乡村福气”。
(图5-实践小组依次对广告策划方案进行汇报)
活动最后,评委团从逻辑架构、创意巧思、落地实效及视听呈现多维度点评方案。长辉农产品阮长辉、阳春园麻饼章晓建等本土企业家,立足市场运营给出专业建议,盛赞方案 “落地性强”,直言 “愿收录转化,联动资源推动实施”;乡贤能人则聚焦实操,怀揣乡土情怀强调“好策划要扎根泥土,不能悬于纸面”;大畈镇镇长成焕雄总结时,既肯定企划对乡村特色的精准捕捉,又结合基建、产业现状建议“细化落地步骤,让创意真正服务乡村”。
(图6-现场评委点评)
各小组同学分享实践感悟,纷纷坦言:隐水村的淳朴乡情与灵秀山水令人沉醉,更让人惊叹于乡土间沉睡的资源与蓬勃的潜力。最后,隐水村村委会书记郑传奇为师生颁授荣誉证书,这一纸荣光不仅是对付出的嘉奖,更铭刻着校地协作的硕果,见证着青春智慧与乡土发展的双向奔赴,也为隐水村的未来播下持续赋能的种子。
(图7-集体合照)
四、双向赋能:从 “纸上谈兵”到 “实战练兵”的价值跃迁
乡村CEO(乡村职业经理人)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催生的新兴职业,自2019年被纳入国家新职业目录以来,便以市场化运营能力为核心,承担着整合乡村资源、策划产业项目、推动集体经济增收的重要职责。鉴于乡村长期面临的人才流失、经营能力薄弱等困境,浙江(2019年率先试点)、湖南、重庆等地政府通过招聘或培养乡村CEO,着力弥补乡村专业化运营短板。在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政策大背景下,这一职业已成为人才缺口极大的刚需岗位。
作为国产视频 “乡村CEO”计划的第二次实践,本次活动延续了2024年崇阳县大岭村实践的育人理念,并实现迭代升级。去年,13名新闻传播学学生为大岭村设计乡村品牌传播方案,孵化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、专利2项,教师团队获校级教研立项,并发表教研论文1篇。今年,团队以“非遗+双创”为核心,以孵化4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目标,让实践成果更具可持续性。
这种“校地协同”模式彰显三重价值:对学生而言,从“理论学习者”到“乡村操盘手”的转变,锤炼了品牌策划、资源整合、落地执行的综合能力,更培育了“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”的乡土情怀;对高校而言,创新了“项目制+社会服务”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,推动新闻传播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;对乡村而言,青年智慧为非遗活化、资源变现提供了新思路,如麻饼的年轻化改造、木雕的IP化运营,都为本土产业注入了“破圈”潜力。
正如指导教师方迎丰所言:“乡村CEO不是头衔,而是责任——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会用专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,这才是双创教育的真谛。”从隐水村的稻田课堂到乡村振兴的实践战场,国产视频 的师生们正以“用知识反哺乡村,以实践成就人才”的双向奔赴,书写着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答卷。
结语
当青春创意遇上乡土智慧,当专业知识对接乡村需求,这场“非遗+双创”的驻村实践,不仅是一次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,更是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鲜活样本。正如隐水村溶洞中那些历经亿万年形成的钟乳石,青年与乡村的联结,也必将在时光的沉淀中,生长出更坚实的未来。
通讯员:李颖 李柏瑾 凃锦嵘
摄影:李柏瑾 凃锦嵘
编辑:方迎丰 李娜 刘林
审核:靳敏